原书及其作者:胡平先生的《中國民運反思》,中国民间档案馆有提供完整电子本的pdf,独立中文笔会上能找到每一章节的存档,直接谷歌搜索章节名一般就会跳出来。这本书对于整个八九民运和六四事件的梳理非常全面细致,反思也非常深入。
系列上一篇:意义和作用
一、八九民運:是失敗還是成功?
>p16 按照波蘭團結工會顧問、民主運動理論家庫龍的説法,極權主義乃是使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包含在内並形成某種社會契約。極權制度越是完美,它越是善於掩飾自己的暴力本質。成功的極權制度不僅在於它全面地壓迫人民,更在於其人民對這種壓迫的不自覺自知甚而主動參與這種自我壓迫。從這個意義上講,八九民運是對極權制度的否定,而六四屠殺同樣也是對極權主義的否定。
二、關於八九民運的失敗
>p16 成功的本質是,後果符合於目的。八九民運的目的是爭取基本的自由權利,建立和擴大自主性的公共交往空間。運動的後果顯然沒有達到這些目的,甚而還造成了已有成果的嚴重喪失。所以它是失敗而不是成功。
>p17-18 當我們從現實政治的角度談論問題時,我們必須重視的是現實的存在而不是潛在的可能。儘管在六四之後,中國人民内心深處對共產黨統治集團更加同仇敵愾,但在社會現實中,他們卻變得比原先更隔離和更孤獨。…… 過分嚴酷的壓迫是會消滅反抗的,確切地説,它能把反抗壓縮到幾近無形的程度。過分嚴酷的壓迫肯定是要挫傷、而不是激發,侵蝕而不是助長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古今中外的歷史都表明了,大規模的反抗暴政的運動,都不是爆發在暴政最嚴酷,而是發生在暴政不太嚴酷的時候。
>p22 八九民運本身是一場民主改革運動。它之所以在後期變得具有幾分激進革命的架勢,只是由於人們缺乏足夠的政治智慧而脫腔走板的結果。因為不具備必要的政治條件,八九民運終究也沒有變成一場真正的激進革命。因此,無論是從民主改革的角度出發,還是從激進革命的角度出發,這場運動都沒有獲得成功。
>p24 在一種漸進的民主改革過程中,專制力量和民主力量的此消彼長常常是成比例的:專制力量退一分,民主力量長一分。因此,對民主改革而言,專制政權的結束差不多就等於民主制度的確立。在現代社會中,激進革命很少是由純粹民間力量造成的,它往往也是舊政權内部一部分人武裝反叛的結果,因此,激進革命勝利後,掌權者主要是來自舊政權中的某些派系,而很少是原先的民間力量。…… 和許多偏愛激進革命的朋友的想象相反,激進革命才更容易不徹底,更容易造成「換湯不換藥」的局面。
三、民運應有强烈的功利意識
>p21 悲天憫人者和憤世嫉俗者對普通民衆的弱點,他們的怯懦、庸俗、自私,都有深刻的了解,但前者對這些弱點是抱一種同情與諒解的態度,希望他們變得更好。但並不强求他們變,同時也容忍他們的不夠好;後者對這些弱點則更多地持一種否定乃至鄙視的態度,很難容忍他們停留在原有的狀態,恨不得强迫他們變得更好。激進革命家常常是憤世嫉俗多於悲天憫人,這也是為甚麽革命會導致專制的原因之一,儘管一個真誠的基金革命家所建立起來的專制往往帶有父道主義的色彩而並不相同於普通的暴君專制或養尊處優的專制。但那畢竟不同於民主。
>p21-22 一般來説,改革比革命需要更多的政治智慧,而革命比改革需要更多的政治條件。改革需要的智慧簡單説來是一種把握分寸的藝術,革命需要的條件簡單説來是進行以暴制暴的心理准備和物質準備。假如一場運動未能妥當地把握分寸而偏向於過激,與此同時人們又並沒有作好以暴制暴的心理准備和物質準備,那麽這種運動就很難逃避失敗的命運。
>p25 我們是為了取得實實在在的成功,是為了改進我們生存的環境,是為了讓所有的人能夠生活的比以前更好一些。沒有這種强烈的、自覺的、清醒的、現實的功利意識,我們就不是在搞政治而只是在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