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及其作者:
胡平先生的《中國民運反思》,这本书不厚,但是内容非常好。网上的存档非常完善,中国民间档案馆有提供完整电子本的pdf(感谢他们,这个项目真的很好,系统性收集整理了很多不同于官方叙事的历史资料,链接指向他们的substack专栏)(电子本的页码与我拿到的实体版略有不同);独立中文笔会上能找到每一章节的存档,直接谷歌搜索章节名一般就会跳出来。
那么“内容非常好”的具体意思是什么呢?这本书成书在1992年,离它所介绍的主题事件,八九六四,时间上非常近,可想而知有非常完整的细节叙述,对于基本不了解六四事件的00后或者其他人是非常好的系统性扫盲资料。中国的语言环境因为受审查制度压迫太重,真诚但是不偏激,能具备一定的见解深度而且非常全面的把一个敏感事件全盘介绍说明清楚的资料是非常少而零星的。这本书幸而是其中一例。
另外我先强调“系统性扫盲”是因为,我希望我的专栏能更多的站在90、00、10后这样的新生代读者群的视角上来写。除了扫盲的意义,这本书的思考非常的深入而且温敛,温敛不是说没有直击要害,而是说采用了一种自制的表述风格。那自制是什么意思呢?我之前在substack note社区里看到过一张描述critical thinking层次的图,最开始一级是“That might be wrong…”,最上面一级是“I might be wrong…”。值得推崇的思维模式是从怀疑开始的,要紧的是理解这种不确定性甚至包括自己的理念,能够在不确定中思考的人,一般而言表述的压强就会减弱,直说就是这书的语言风格我读着舒服坏了。而且各方面而言,很能看得出作者的知识功底非常扎实,对于各种外国学者或者概念的引用/辨析非常合理,这点其实在简中学者之间并不是随处可见的。
一 - 二
pp. vii-viii 一個人的思想變化是一個十分複雜而連續的過程。在專制社會中形成明確的反抗思想尤其如此。不一定那麽有故事性或戲劇性。…… 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草未必是最重的一根草:那個最終促成我們反抗思想明確成型的事件或印象,在我們的整個漫長而複雜的思想變化過程中也未必是最重要的東西。
这一节主要是说作者如何转变为自由派的心路历程。诚然,简中圈的持异议者在相互交流的时候总是喜欢去说或者去问自己所谓“觉醒”的那个“关键节点”,好像抓住了这一个单点就抓住了大量的信息。这没什么好指摘的,印象简化是一种很常见的思考方式,用处也很多,只要是能意识到简化一般伴随着一定程度的信息丢失就好。觉得一个单一的事件或者启发点就能开启一种全然不同的思维模式,背后是一种不全则无的假设,但其实思维的发展远远比这复杂,甚至无法以简单的线性递增来解释。
三
pp. viii 應該説,在我形成自由主義信念的思想過程中,有兩個因素最為重要:一個是我對於社會上殘酷現象的强烈反感,一個是我對於人類理性知識的某種懷疑精神。
pp. viii-ix 不錯,我並不是從抽象的自然法理論或人權理論出發獲得言論自由概念的。相反,我是在獲得了言論自由的概念之後,才回過頭去發現那個抽象的自然法理論和人權理論的。這不足為奇。既然中國本來就缺少自然法一類的文化傳統,而共產黨的意識形態壟斷又使我們無法直接從西方那邊獲得這一精神資源。因此,我們的自由觀念便只能是產生於我們自己的經驗,產生於我們自己對自身經驗的思考。我想,這恐怕是當代中國自由主義者的共同歷程。
这点在改开以后的时间里应该一直在缓慢的改观,到了现在20年代,应该从小接受国外教育,或者上过国外大学的群体比起90年代必然是扩大的。倒不是说国外教育一定能像魔法似的保证什么,逻辑思维、现实智慧等等,这些思维模式的构建从来就不是跟文凭挂钩的,但是说和良好的教育输入有一定正相关应该是没问题的。我看重的倒是一些基础知识性的东西,比如我在国外大学选修一门政治导论,指定书目如下,起码西方政治思想的大框架就打出来了,再加上论文的写作训练等等,对于有心的学生而言,发展逻辑思维的一切前置条件根本就等于喂到嘴边了。这意味着,对于很多老一辈(50-80后)民运参与者运用他们间或得到的、关于这些遥远概念的只言片语、通过异乎常人的学习热情与思考过程所最终得到的思想果实——对于愿意学习这一切的年轻人(80-10后),完全有可能只是起点。
Plato, The Trial and Death of Socrates - (让我领会/了解了…)苏格拉底的辩证精神,古希腊的政治思想
Plato, Republic -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体系,基于先验知识的逻辑构筑法
Aristotle, The Politics - 亚里士多德的归纳与演绎,基于分析的逻辑构筑和政治学框架
Christine de Pizan, The Book of the City of Ladies - 性别政治,带有一定立场倾向的史料裁剪
Niccolò Machiavelli, Selected Political Writings - 《君主论》等,专制权威的逻辑
Thomas Hobbes, Leviathan - 现代国家的合法性源头和组织方式,机械一样精准的语言运用与对定义的重视
John Locke, Second Treatise of Government - 关于产权与自然法的理论基础论述,分权、法治、有限政府、政治权利等一系列现代政治概念源头的源头
pp. ix (文革后)在黨内黨外的共同抵制下,「反自由化運動」一次又一次流產。直到六四,中共最高領導人不得不親自下令、直接使用軍隊的力量開槍殺人。「人民民主專政」或「無產階級專政」的彌天大謊終於完全破滅,甚至於連「共產黨專政」一説也明顯的名不符實。呈現在世人面前的,只是一小批統治者憑藉赤裸裸的暴力對黨内黨外廣大人民實行野蠻鎮壓而已。
四
pp. x 「新保守主義者」認為,從中國國情出發,在現階段,必須繼續維護「四個堅持」的禁忌體系,在政治上堅持共產黨一黨專制的前提下,通過經濟改革,使中國穩步地走向自由民主。由於在今天,原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已經完全破產,因而在為現存制度作辯護這一點上,「新保守主義」也許是最後一種略有影響力的思想。
时至今日,时间已经证明了只要共产党还保持着对于舆论的引导和对历史记忆的操纵能力,中国这个体制存在多久就会有多少种证明它以往正确、现在正确、未来正确的理论,而且也会不断的有新生世代来相信。依我的观察,无论这种理论的表象是什么,内核总是大体相同的,影响力则与当前的社会状况挂钩而不存在某种简单的变化趋势。简单而言就是说,社会管控力度强,社会不满情绪小的时候,这种利于稳定的理论就会增加其影响力;相比而言,社会不满情绪遇上政府的管控能力降低的时候,这类理论就会受更多挑战。
五 - 六
pp. xii 一旦我們發現了自由民主的價值,我們勢必就要追問自己:為甚麽在中國沒能實現這些價值?…… 我意識到,像傳統的中國文明保持長期的穩定不變倒不一定是很奇怪的,因為大部分種類的文明都是内在保守的、相對穩定不變的。真正值得探究的卻是所謂西方文明何以會演化出近代的自由民主制度。
pp. xiii-xiv 談到共產黨革命的成功,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一派人斷言共產黨的那一套和中國傳統格格不入,另一派人認為共產黨的那一套和中國傳統具有深層的同質性。我則認為,對於「未來」的發展變化,「過去」提供了不止一種可能性。是人們的政治行為(包括軍事行為)、而不是純粹的傳統自身,在促成一種可能性成為現實性上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換句話,各種形式的決定論,不論是經濟決定論,還是包括了文化、社會等因素的決定論,都是站不住脚的。我們必須承認歷史變化的不確定性。其中,參與者,尤其是領導人物的個性、見識、觀念和謀略,對於事變的最終結局絕對不是無足輕重的。
关于文化和路径对于未来政治的影响,我觉得可参看许成钢先生的《制度基因》(这本就很厚了,慎入)。我自己也还在努力的啃,但是我很看好这本书的质量。
七 - 八
pp. xiv 自由民主,在先進國家是一個過程,是經驗積纍的產物,期間有過多次的階段性妥協,當事者各方並不是事先就自覺預見到後來的一切。而在後來者那裏,自由民主往往呈現為一個現成的、平面的模式。追求者一方既容易有「一次到位」的衝動,反對者一方又容易有「防微杜漸」的敏感。這就可能導致政治的兩極化,導致「不全則無」的結果。尤其是在共產專制的國家,統治者一般對自由民主運動都采取更嚴厲的壓制。自由民主的漸進發展因此便更加艱難。在這種情況下,民主派方面就必須有更高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技巧。
我简直想不到该如何强调这一段的重要性,最近我在看的另一本书,王天成先生的《大轉型——中國民主化戰略研究框架》也对类似问题有着多出反复的辩驳。简而言之就是简中社会总是倾向于追求一种仿佛能够像上帝视角一样规划一切的制度转型之路,对于一切转型中或者已成型的民主国家中出现的任何问题总是迅速就能开启激烈的抨击,然后进而论证那个他们无限宽容的中国威权体制就是优越的。但很可惜,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制度能配称“完美”,尤其是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更是有可能出现任何令人难堪的问题。然而很多意识到这一点的中国人往往又陷入另一种极端,认为既然绝对的“好”是不存在的,那无论是在差劲还是更差劲的制度里生活好像都没什么所谓了。我的看法是,也许这些人走的已经太远,有必要重新想一想抛去友好滤镜的中国到底是一种什么体制,想一想它不断造成的问题,然后抛开过于严苛的滤镜去想一想这在其他的制度框架中又做如何想。
由于我这个人平时太脱离时政了,我写的东西基本没有任何时效性可言,但是在做发布这篇笔记前的最后编辑时,我正好碰上一个能关联到这篇笔记里的时政消息。有一个叫做中国行动的NGO组织正在预告一个叫作全民反抗运动宣言的发布活动,宣言里总结的中国现行政治对社会的伤害还是非常全面的。多伦多场的宣言发布仪式在美西时间8月9日晚,纽约主场的时间我还没看到有人发。发布仪式以后我会在评论区补出他们总结的列表。

但是我找消息的时候居然发现,这个活动项目的主办者推号 @china_action 是被我mute的,对我个人而言这不是个好意味。我的mute规则还是比较庞杂的,尤其因为我个人习惯于比较温和的表述风格,政治主张过激的推账基本是不论立场的通通mute,但是显而易见绝大多数推特用户的语言在我的标准里都是过激的,我的看法仅供参考。另外这个号显示于2023年7月加入推特,太年轻了,我个人会采取观望态度。不过这个组织又有官网(谷歌搜索结果显示同为2023年7月被收录),做的还比较完善,理念内容相当完整。相关链接和浏览官网内容能看到一些有分量的名字。虽然按照我的评判体系来讲,语言压迫感总体偏高和互联网历史太短的东西必然是要放在观望档的,但是理念完整且设施完备的组织一般会比较看好,和已有的声望良好的组织或个人疑似有关联的则会再上一个看好程度。
九
目前中国的总体情况在于,用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捏合威权政治和市场经济,是制造了一个存在内在紧张的弗兰肯斯坦,经济越是发展人们就越会意识到法治保障的重要性,而经济发展一旦停滞则会使得供养食税阶层变得越发痛苦,食税者们则又越发需要在经济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加强对社会的政治控制。更不要说接下来的中国还必有一场经济严冬要应付,通缩已经开始,地方财政摇摇欲坠,还有要命的人口问题:接下来的十年里,退休的人口主要是大饥荒结束后的婴儿潮,进入工作的人口是千禧年以后计划生育政策产生的大量独生子女,自己猜猜这是什么数量对比吧。
政治自由绝不可能由统治者的恩赐而来,就先从整理经验和反思当代中国自由化运动的一系列问题开始吧。中国所谓民主自由的问题,或者推动政治进步的问题,本质上是如何在追寻自由和权利的基础上尽量保有秩序的问题。
原书信息:《中國民運反思》,胡平 著,牛津大學出版社1992,ISBN 0-19-5857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