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点故事:社会问题篇
读李大同《冰点故事》所作笔记与摘录。这篇是这本书中所折射出的90年代社会问题汇编,有些并无集中精彩论述的问题,我仅保留了篇章题目,用副标题说明这章覆盖的是什么问题。不得不说,李大同先生作为新闻从业者,他看到的时代问题非常全面,抓重点也总是非常精到。有时候很感慨,我认为就是因为中国没有自由讨论的公共空间,上一代人思考过的问题并不能传到下一代,社会的思考能力基本上跟着审查尺度走。
原书及其作者:这本书记述了李大同先生从一手把《冰点》办起来,到2006年因为停刊风波被免职的故事,记录了一个编辑的视角下,一篇接一篇“引起社会重大反响”的报道是如何出笼的故事。是新闻如何与时代互动,从业者又如何试着推动时代的,一个个具体的故事。
第二章 重新出山
3. 漂亮小姐说:”我去写粪桶!“
——知青一代在国家命运中的起伏
第三章 获得认可
1. 时过境未迁
——公务员的纸面工资不能开高,隐性收入却极多
P59-60 这次调查表明,"全民所有制"的机关事业单位,本应由国家全部负担的工资,现在只占收入总额的28%,其他均为单位、个人"各尽所能"挣来的。有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单位,几乎不可避免地将其与市场交换来获得"补差"。这是腐败的基础之一。
更令我感兴趣的是,这次调查涉及一个在当时十分敏感的问题:"你认为国家发给的工资和单位增发的收入,是否与你付出的劳动相当?"回答的结果是惊人的,认为相当的只有8.2%,而认为报酬只相当于自己付出的40%甚至更低的,占到70.9%!这说明国家工资作为一种激励要素的作用已经丧失殆尽,由此而 导致国家机关、社会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本职工作漫不经心、消极怠工、不负责任,而"第二职业"却空前普遍和发达。在这种心态下,还谈得上什么"敬业精神"哪!
2. 哪儿是我的家?
——农民工的血汗撑起了整个时代的高速发展,但他们却没有得到多少改开红利
——户籍问题,延申还有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看病医保问题,等等
P64 他们对家乡没什么变化极度失望,对县里的官员牢骚满腹;他们关心北京申办奥运会,一学期付几千元让孩子念北京的学校,计算中国入关后汽车能降价多少,他们实际上早已是北京居民。但他们不能在北京买房产,只能回家乡建房,却不回去住北京和无为,究竟哪儿是他们的家?
在赵家兄弟身上,集中体现出中国社会转轨阶段,农民向城市人转化时的艰难和无奈。
第四章 新的报道类型
1. 冰点访谈
——权贵资本主义,由权本位社会与金本位社会的两下弊病合成进化而来
P74 这次访谈的主题还是很有新闻价值的。流动、竞争、自由,现在都是青年最钟爱的词汇。但是有一个数据:70%以上的青年有强烈的流动愿望,但同样70%以上的青年从来没有流动过一次。很显然,在青年人的观念和行为之间,有一个迷惘的空白地带。当机会来临时,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机会,还是陷阱?
应该说,这次访谈整体做得不错。陆建华通过这次访谈,披露了一些重要的社会信息:在他们调查时,当问到"如果流动,依靠什么"时,100个人里,有50个人说"靠走后门",34个人说"靠机遇",只有26个人说"靠个人才干"。如果说"存在决定意识",那么青年人的这种意识,很可能就是当今中国存在的一种反射。
第五章 渐趋成熟
2. 久违了,留村
——长期追求“教育意义”,实则假大空、拿捏造作的新闻指向
P88 这个稿子距《冰点》的要求很远,因为它还是在传统的模式中去塑造一种典型。不过,我还是注意到了"20年从未间断"这个要素。我不相信这种行为如稿件中所褒扬的那样,是一种什么崇高的情操。我判断,它应该出自一种人皆有之 的"善"。把这种人民当中寻常的善良拔高为一种"崇高",反倒丧失了它应该具有的动人之处。我让蔡平去做这个题目。告诉她:写这样的东西,一定要返璞归真,千万不要拔高。
3. 五叔五婶
——慈善事业的发展。延申还令我想到后来中国的慈善事业也国进民退,最终成了诈骗和腐败的温床

P94-95 仅仅一篇报道,彻底解决了五叔五婶的困境:两个孩子复学了,五婶的病治好了,五叔用余款开了一家小商店,生活有了极大改善。…… 这篇报道出奇的成功,使我感受到一种真实的社会心理。这个社会上有太多善良的人们需要施善,他们从给予中才能感到快乐,感到自己做人的价值。这是一个社会最为珍贵的道德资源。五叔五婶恰好为他们提供了这种情怀宣泄的对象…
社会的自发互助和慈善事业,也是建设公民社会的方向之一,请看来自另一篇Substack专栏文章的摘抄(原文超长,慎点):
中国现在经济发达、中产阶级崛起,有很多富人。如果能改变富裕阶层的文化,让他们有公益心、参与慈善和社会进化,也可以促进中国政治文明的进步。这些官员有自己的理想和勇气,但是也知道中国政治环境的险象环生,只能小心翼翼。
4. 离开雷锋的日子
——选择性推崇典型人物,非要把真实的人塑造成正确得发假的模范

5. 安乐死的故事
——安乐死合法化的社会争议
P100,101 王伟群跑了很多医院,了解到大量的情况,就全局而言,材料是够了。但是,长篇特稿如果没有一个非常感性的翔实的个案,就很难产生打动人心的道义力量。可是在采访个案的时候,所有的采访对象都因为没有法律的保障,也因为社会缺乏相应的理解,均拒绝采访,甚至匿名也不同意。
……
采访结束时,姐姐哽咽地说:"妹妹的遗嘱放在骨灰盒里,原文只有妹夫一人看过。我想,现在该说出来了。这不是罪恶,是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做贡献。我之所以同意向你们讲述妹妹的事,就是希望不要再让患绝症的人们像我妹妹死得这样艰难。不要再逼得亲人自己来结束他们的生命——这才是最不人道的!"
6. 编采之间的趣事
——贫困区教育问题,和资源稀缺演变出的其他心态问题
P105 1996年夏天,派蔡平去辽宁采访一所高校的特困生群体。我原来以为,这可能是一群"穷且愈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人。可蔡平的采访对象提供了完全出乎预料的一种人生经验,而且可能是更为普遍的特困生心理状态。他们的特征是:以表面不近人情的自傲,来掩盖深入骨髓的自卑。
第六章 亲历式报道
1. 小保姆与大堂琴师
——中国发展过快而不均产生的社会撕裂,比如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脱节
2. 青春无战事
——边防议题和退伍军人问题
3. 我认识的鬼子兵
——历史记忆,还有延伸到现在被引导的民族仇恨的问题
4. 白色困惑
——医疗不公,权贵挤占医疗资源,医保制度形同虚设
P120-121 小杭还经常收到她治疗过的"特殊病人"送来的水果,往往是司机或者秘书驱车而来,放下就走。一送就是一箱。那些珍奇水果都是进口货,从海南空运过来的,在北京市场上几十元上百元一斤,工薪阶层根本无力问津。小杭还亲眼看到,在某公司老板秘书的屋里,过中秋节时,高级月饼盒竟摞得像城墙一样,那都是关系单位和下属"进贡"的。
而同时,小杭每天还要接诊很多的穷人,有的人看了病却不让小杭开药,因为买不起。不少冶好病的百姓,送给小杭的礼物是亲手绣的鞋垫儿,孩子画的画儿,或者一只苹果。
中国社会的两极分化就这样活生生的呈现在一个医生面前。
5. 搬家
——社会变迁过快导致的代际冲突
第八章 关注普通人不普通的命运
1. 我捐出点希望给乡下的娃儿们
——希望工程
2. 向自己的同胞开枪,真是难为情
——南海局势
3. 金钟响在大山里
——山区居民自办文学刊物来弥补空虚的文化生活
4. 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河
——实话说,这小节感觉像是50、60后写东西的例行安全词置入
第九章 新的尝试
2. 关于电视辩论的辩论
——电视辩论,还有现在还有一些的校园辩论队
3. 转载引起的轰动
——经典节目,中国最大的教育问题,就是它长期有意灌输一整套的错误知识。
P198 我们知青这一代人最大的痛苦,在我看来,莫过于在一天发现,自己脑子里竟充满了虚妄的、假的“知识”。国门打开之后,我们在非学校教育的阅读中,逐渐发现闹钟原来文史哲方面的储备,是必须全盘淘汰、更新的,那里面有太多的胡说八道。还能让我们的孩子像我们一样走出学校后再来一遍吗?
第十章 危机中的教育
——教育专题
1. 我为孩子讨说法
——90年代还很突出的师德问题,就是教师体罚辱骂学生的问题,到现在确实改观很多了
2. 燕子飞向何方
——一代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育心态。再往后到了独生子女一代,这个问题就会变成父母的过度保护、过度控制
3. 一个幻灭的乌托邦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第十一章 临危受命
2. 南行感受
——看起来好像是群众找到了青天大老爷,实际上反应出原有信访制度的缺位
P241-242 我在《焦点访谈》办公室看到成麻袋的告状信,公众几乎拿他们当了青天大老爷。这是目前中国的国情之一,恰好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主流媒介能够取信于民的一个及广阔的天地。…… 在主流媒介尚处于舆论监督的初级阶段的今天,公众的期望值实际上是很低的。
4. 社内第一大部
P259-260 本报存在着一张主流大报所不能容忍的缺陷——孱弱的言论。说起来,这倒不单是本报的弱项,而是中国所有主流媒介的弱项。在西方大报那里,“意见表达”是报纸存在的最重要的理由之一。…… 但是,我国报业的这种体制,是党和政府高度垄断话语权。编辑部想有点自己的声音怎么办?就只能靠“曲笔”——杂文。杂文通常要抨击一些时弊,但是又不敢把话说得十分明白,只好曲里拐弯,引经据典。
曲笔,戴着镣铐而起舞,不可否认,也总会有人能跳的漂亮,但这并不能掩盖现实的惨淡,言论和思考为什么从一开始就存在那么多禁区?中国的言论环境被压制的太久了,以至于这种曲里拐弯的杂文手笔和与之相伴的隐含愤怒几乎在印象里成了敢言的标杆。但健康的言论不该是这样的,愤怒是与不公是与难以改变的现实伴生的,但是成了习惯的愤怒与曲笔常常缺少健康的建设性。目前的简中世界就给我一种愤怒与曲笔本身已经成了光荣身份的感觉。我理解中国这样的社会里从来就缺少培养建设性的养料,缺少让人看到了社会的不足就可以去改变的渠道,对于改开以前的中国人,我无言以对,但是对于80及以后生的中国人,我觉得这并不是不可以学的。
第十二章 “小冰点”问世
1. “非驴非马”打响头炮
——“捂嘴”策略
P263 在“小冰点”开刊前两天,山东记者给我发来一篇“怪里怪气”的东西。他人在山东,却写了一篇中央电视台前面“经常排着两列长队”的情景:一队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向《焦点访谈》节目反映情况;另有一队是住在北京各宾馆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向《焦点访谈》节目“公关”:不要播批评他们那里的节目。
2. 讨论“大兵瑞恩”
——社会道德滑坡和道德大棒
P280 我的同代人以及我的上代人上上一代人,大约都不得不承认——自从1949年以后,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性及人道主义教育是那么的薄弱,根本不曾形成为什么"环节"。一切文艺及文化载体中,稍涉对人性及人道主义的反映,便会被扣上种种政治性质的罪名,遭到口诛笔伐。而作者也往往从此厄运降临。纵观建国后17年间文艺和文学的全貌,几乎没能向中国读者和我们的青少年,提供什么人性及人道主义的优良营养。与此相反,阶级斗争的哲学,上升为唯一正确的社会准则。乃至于连《雷锋的日记》中,也有一句令人读来不寒而栗的话——对阶级敌人,要像寒冬一样冷酷无情。——这是一种冰冷的理论。这一理念,一旦在青少年的头脑中被当成"真理",当成至高的原则接受,在"文革"中冷酷地予以实践,便是符合规律的了
P267-277 中国历史有个奇怪的现象,道德在社会实际中比较幻灭的时候,在思想意识中却往往成为悍然的霸权。这种例子,远的有明清理学,近的有“文革”十年。越是道德颓唐的时代,泛道德主义却气势越胜。这种泛道德主义将一切都贴上价值标签,也不管这些东西是不是道德判断的范畴。或者,他们喜欢用一些特别大的词来形容一种事物,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所谓“可耻与冷血”,所谓“清算”。在对别人观点或讨论的不齿中,泛道德主义遂完成了自己的有一次道德迷醉。
3. 《冰点时评》:我得要一张原装的
——征地问题;维权难;政府漠视国民
P288 实际上,这牵挂到一个历史问题:城镇土地本来是城市居民出资购买具有所有权的,即使要实行国有,也应该是赎买;而仅一句“宣布为国有”,原本属于居民的财产就荡然无存了。评论指出,开发商由地皮而带来巨额利润,与这笔巨额利润形成反差的是,被拆迁户往往是这种开发的净受损者。他们当年花钱买了房产和地产,土地国有化后,地产所有权没有任何补偿即丧失了;但土地的使用权因房产存在而实际拥有。在今天的开发式拆迁中,人们看到的结果是:供拆迁用的房屋要交房租;开发后如想迂回,房屋要另行购买。也就是说,他们原有的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房产权不知不觉丧失殆尽。反过来,在法律上对房产主“一文不文“的土地使用权,在开发商那里,却成为巨额利润的来源——前一个土地使用者要向后一个土地使用者付费了——这公平吗?
这题再往下还要牵扯到现在已暴、未暴,和将要暴雷的房地产与地方财政问题。
这征地问题真是一度让我幻视《墓碑》里的征粮问题,以后会不会再出现类似这种严重侵害个人利益的“征购”行为?不知道

P288-289 不久,我们又接到一份来自上海华东政法学院研究生郭光东的来稿,题目叫《被遗忘的法条》。作者在文章中做了一个尖锐的对比:当时德国发生一起严重 铁路交通事故,死亡100人。第二天,全德国降半旗志哀。当时的我国,杨尚昆同志逝世,全国降半旗;刚刚在1998年大水中死去的数干普通的中国百姓,却无人理会。郭光东说,这是等级社会“礼不下庶人”的延续。
第十三章 遭到“抗议”的停刊
1. 阳光下的交易
——医疗腐败
P292 1999年5月中旬,本报记者杨得志给我打来电话,讲了一个非常令人气愤的事情。当年4月12日,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三院通过公开招标采购,节省了巨额设备款,这件事在广东医疗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谁都知道,巨额设备采购以往是暗箱操作,里面黑幕重重,中医大三院这项举措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广东报界以《阳光下的交易》为题显著报道,一时成为美谈。然而人们万万没有 想到,4月15日,公开招标的首倡者——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三院院长兼党委书记 颜光美却在全院大会上被突然免职,全院一片哗然。这件事在广东省卫生系统和高教系统也掀起了轩然大波。
2. 噩梦般的遣送
——收容遣送制度。这些制度方面还有很多问题,比如指居问题
P300-301 黄谦不愧是大学生,他在被无理收容之后,就抱定了要讨个说法的念头,因此将所有细节都牢牢记在心中,甚至连某些警察的警号都记了下来,表述得也非常清楚。…… 我想,如果真打起官司来,这对我比较有利。如果你没有收容过这个人,他怎么会知道这些人的这些信息呢?最终,我决定冒这个险。
P300 收容是我们国家法制上的一个盲点,其实质是不经审判就剥夺了人的自由,很多地方的收容所,雇用的都是一些打手,搜刮被收容的人的钱财,殴打辱骂,无所不用其极。新闻界其实早巳知道这里是什么样子,但是难以调查。…… 没有核实,也不可能核实。在这件事上,只能根据编辑经验做真实与否的判断。我判断,这是完全真实的。
P301-302 这个投诉的另一个难点,是事关上海。众所周知,全国的媒介包括《焦点访谈》和《南方周末》,也从来没有批评过上海的哪怕是芝麻大点儿的任何劣处。这个城市一片光明,永远是正面报道。在不受批评这一点上,上海甚至比北京还牛。
……
又过了一个星期,我突然接到本报驻上海记者站站长袁梦德的电话。他告诉我,《噩梦》一文发表后,上海方面十分重视,已经派了一位政法委副书记和公安局局长到北京找到黄谦,当面做了道歉,并做了物质赔偿,上海方面请袁梦德转告报社:问题已经解决,并且不希望再有任何跟进报道。
我马上给黄谦打电话,验证了这个消息。原来上海来人请黄谦到一家非常高档的餐馆宴请了一顿,当面道歉,并给了他一笔赔偿金。
我不由得暗暗赞叹上海方面的精明。他们处理这样的批评,也远比全国其他地方来得高明。他们一定仔细研究了这篇投诉,估计了矢口否认的前景——那一定会越抹越黑,因为黄谦是有证人的。

3. 坐在家里喝口水,也在纳税
——纳税人意识
P305-306 记者的稿子拿来了。对公民个人的纳税行为解释得很清楚,但是,是不是像 那位领导同志所说,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国有企业交的税,和普通公民毫无关系呢?记者没有采访清楚。我向记者要了税务专家的电话,开始和这位专家直接交谈。
我直接向他询问,所谓企业上缴的税收,难道和普通公民没有关系吗?这位专家沉默了一会儿,说:”还从来没有人这样向我提出过问题,你究竟是想说什么呢?“我向这位专家详细表达了我对企业税收的看法。
……
我又举了飞机的例子:民航企业要向国家上缴税收,而税收款项却分摊在每一张机票当中,民航上缴国家的税,其实质还是消费者支付的。专家沉默了一会儿,说:”你说的是对的。实质上就是这样。只是我们从来没有这样解释过。“ …… 流转税(消费税、增值税等税种)占我国税收总收入的比重达60%以上,所以说,广大消费者是我国最主要的纳税人。
第十四章 “性”的突破
——性专题
1. 最可怕的一关
——性教育缺失,和社会普遍的性羞涩
P320,322 我想,这说明他们真的不知道什么是性交,在他们了解正确答案以前还没有被污染,没有错误概念需要我们纠正,没有肮脏、阴暗需要我们去清洗,没有过分好奇需要我们去压制。…… 也许儿子根本没觉得那幅解刨图有什么了不起,但他们至少获得了这样的概念:长大成人是可喜可贺的。性是正常自然的。性爱是美好的。爱情是珍贵的。男人是要负责任的。这些概念看似简单,但是我在身体发育的时候没人教给我,整个社会全体成员给我的概念是恶心、丑陋、堕落、阴暗,没一个好词儿。
……
“最可怕的一关“是什么?正像刘爽在文章的结尾处所写的那样:”可见过这一关真的不在孩子,在父母。”
2. 性别的挣扎
——跨性别人群和变性手术
P323 通常,他们是在实在无法忍受的心理折磨下,才去做变性手术的,为此要承受常人难以想像的生理痛苦和高额的手术费用。但他们不被理解,也没有任何一部法律来保护他们的权益。他们不敢公开自己的姓名,甚至不敢向家人透露痛苦。
在医学上,男变女的手术相对比较成熟,一次即可完成;而女变男的手术成功率很低,要多次手术才能完成。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要对易性癖患者做长期的心理治疗,也就是说,手术并非是治疗易性癖的唯一手段。
P323
在采访中,我们的记者发现,某些赫赫有名的医生实际上很不负责任,为了获得高额的手术费用,将许多本不应该手术的患者动了手术,又无法使他(她)完整变性,使患者长期处于未完成手术的痛苦等待中。
这篇报道还探察出,在我国,很多所谓易性癖患者其实并非真的有易性癖,他们实际上是同性恋,因我国绝无宽容同性恋的社会环境,才迫使他们不得不铤而走险——易性。
3. 最有勇气的人
——同性恋群体及其研究者
P327 性心理本身,它的质和量是可以用有关的各种“度”来表征的。一个人的性爱质量可以由多个谱系状态的不同程度来定位。
例如:从绝对异性爱到绝对同性爱之间,存在着一个“性谱”,它以双性爱为中点,可以分为七个依序的性别倾慕度(按美国性学开拓者金赛的分类),又如性欲的烈度,性理念的文明度,性智慧的羞耻度,性感因素的整合度,性操作的风险度,性经历的深度等等,都是性爱质量的控制因素。这些“谱”和“度”都可以联系着同性爱来讨论。
P329 他(张北川教授)在论文中曾指出:“在经过100多年的科学研究之后,世界卫生组织1992年确认,同性恋是属于少数人的自然现象,并不再将其列为心理障碍(即变态)。国际上的大量调查表明,不同国家、社会制度、文化背景,都有恒定比例的人口是同性恋者,通常占人口的2%-5%。同时有大量非同性恋者有过同性性行为。据我国社会学家公布的对多个地区、不同人群大量的调查,我国有3%-4%的人是同性恋者,约3600万-4800万人。"
第十五章 特殊报道
1. 未能刊出的”封疆大吏“
——言论审查制度
P333 在我的印象中,除了县委书记焦裕禄这样的典型宣传外,中国媒介上很少有对党政高级干部执政行为的详细报道。
大样很快就排出来了,总编辑看完均无异议。没想到,“能否报道”竟然成了 一个问题。报社查了一下有关规定,有那么一个不知哪年发的通知,提到对省委书记的报道,要经当地党委研究决定。…… 这是《冰点》唯一一篇上了大样又被撤销的报道。
2. 你在哪儿,妈妈
——跨国收养和寻亲
3. 超限战
——超限战理论和恐怖主义
4. 追踪一只藤
——环境治理
第十六章 由”软“到”硬“
——司法专题
1. 世纪末的弥天大谎
——造典型
P359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有一个官场现象,叫作”官出数字,数字出官“。这是说,各级官员为夸大自己的政迹,没有节制地将各类经济指标翻番上报;而这些虚假的数字,又被层层加码。不是说官员们不知道这个数字是假的,而是他们需要这些假的数字。事实也证明,虚夸多的官员往往官儿升得也快,“政迹突出”么!
2. 谎言背后的嘴脸
——司法不公
3. 被反复驳回的死刑判决
——具名报道的困难,司法霸凌,和刑讯逼供
P372-373 《冰点》自创办以来,基本上沿袭了“软报道”的路子。“软报道”是指通过一个具体的人的生存状态和命运跌宕的描述,来反映部分的社会现实。一个个人叠加起来,就构成了社会全貌。在这样的报道中,通常并不具体地、指名道姓地抨击某一级政府组织和官员。
这样做的原因,在于中国的新闻环境。批评的指向一具体,通常就会引发“名誉权”诉讼,在司法权力地方化的现状下,媒介罕有胜诉。一旦发生这样的诉讼,媒介为了捍卫正义和报道的权利,即使明知会在地方保护下败诉,也必须走完一审至终审的全部程序。赔钱尚在其次,为此耗去报社各级领导的时间和精力,实在是难以承受。因此,为避免诉讼与麻烦,媒介一般都会小心翼翼地回避具体单位和人名。《冰点》也不例外。
P374 按常规办是不行了,我冥思苦想,怎样才能做到先刀下留人,终于想出了一 个“妙招”。众所周知,中国的司法现状,法官独立审判的权力是很小的,公检法三家,都要听命于各级党委的政法委书记。如要做到此案先刀下留人,必须先使河北省政法委书记发出“暂停”的指令。只有一个办法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发内参,在内参的尾页印上:此件报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同志,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同志,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韩杼滨同志,公安部部长贾春旺同志。最后再标上一行:抄送河北省政法委书记X X X。在当地政法委书记接到内参后,他就会知道中央哪些领导人已知道这个案件,并可能发出相关批示。为稳妥起见,他必定会立即叫停。
4. 本案维持原判?
——强夺民营企业家资产
5. 控告查无实据
——地方公检法罚款创收
6. 令人啼笑皆非的”败诉“
——政府信誉破产
后记
——官场升迁机制;非典疫情;三峡大坝工程…
P393-394 吕日周时山西省长治市市委书记。…… 但是,我很快就发现,这样一个完全值得深入报道的党的干部,在所有中央级媒介上,竟然没有丝毫的动静。据我所知,有关部门并没有“不许加以报道”的指令,但所有中央媒介仿佛都心领神会,统一“保持沉默”。要问为什么,没有为什么,没有别的解释,只因为他不按传统的“官场规矩“出牌,他是官场中的异类。在吕日周大刀阔斧地进行官场改革时,一位县委书记曾流着眼泪对他道出实质:吕书记,你这样做,是得了民心,失了官心呀!
这是中国官场升迁机制的问题,得了民心失了官心,必将阻力重重。
P394 SARS袭击中国,暴露出中国行政体制的种种弊端。本来,通过这次事件,主流媒介应当从头梳理SARS疫情发现后的每一环节,报道中国的官僚机构相对应做出的是什么样的反应,从而彻底诊断出体制的弊端,才好对症下药。实际上,SARS危机几乎可以说全面反映了我国体制、信息渠道、民族性、社区建设、农村与城市的医疗卫生机制等等方面潜伏的大问题。这才是SARS报道的真正的价值所在。
可惜,中国的媒介惯性太大,几乎条件反射般地将原本性质为灾难、反思性的报道,变脸为对医护人员的英雄颂歌。在这次SARS危机中,绝大部分医护人员的表现确实令人敬佩,但这仍属于他们的本职工作。
在一窝蜂似的英雄赞歌中,真正需要关注的SARS患者们被忽略了。他们因人为的信息闭塞,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患病,在长达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得不到任何救助。很多人因此而死去,很多家庭只剩下了孤儿。
P395-396 三峡工程,投资达上千亿,移民上百万,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泥沙卵石长期淤积的前景、防洪发电的真实效应以及有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案等等问题上,都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令人遗憾的是,所有反对派的声音都无法出现在主流媒介上。…… 7月2日,《冰点》发表《三峡工程答疑录》。这是本报记者卢跃刚采访三峡工程顶级专家潘家铮的实录。事前,我交代跃刚,尽可能将潘家铮能够回答的质疑尽数提出,尤其是黄万里先生的名字和否定性意见。从技术上说,这些质疑只有依靠潘家铮的“圆满回答”才能记录下来,否则,它们虽然汗牛充栋般地充斥于网上,却在主流媒介上永无出头之日。
参考目录:
冰点故事/李大同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ISBN 7-5633-5699-1
对话刘亚伟|纪念卡特总统:当民主选举走进村委会,何流|Liu He,2025.2,https://baijingfandian.substack.com/p/f09